自然之友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目前,全国志愿者数量累计超过30000人,月度捐赠人超过4000人。30年来,通过环境教育、生态社区、公众参与、法律行动以及政策倡导等方式,运用一系列创新工作手法和动员方法,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自然之友通过公益诉讼、参与立法与政策倡导,支持行业赋能与发展的核心行动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议题上,不断推动真实而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渠道的拓宽和保障,以及环境法治的完善。自2011年起,自然之友开展“用法律守护大自然”法律行动,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提起60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其中53起获得立案,结案28起,其中多起案件有着全国性及行业性影响力。在此期间,参与《环境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等60余项环境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修订过程,多次参与和承接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的立法任务,并深度参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共提交立法、建言、政策建议超过70件。撬动超过30亿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资金。
自然之友绿色公民行动团队通过赋能、资助、发展及影响力支持的核心行动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污染防治议题上,搭建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平台,推动更多公众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并通过志愿的、创新的、多元的方式影响更多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推动公众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1996年开展“全国志愿者小组”项目,发起面向当地公众的一系列环境教育,扩大绿色影响力,吸纳志愿者两万多名,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几十万次,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6月展开“玲珑计划”,通过课程赋能、社群活动、导师辅导、资金及资源支持的方式,推动社群内产生或分享气候变化议题相关原创内容或优质内容超过700篇,伙伴与候公民行动覆盖20个城市及地区。
同时,自然之友也致力于让环境议题“出圈”,持续从业务、项目、活动出发做代表性的人与事,促成优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报道,不断提升行业与社会影响力。历年来,机构重要工作见诸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绿色时报、公益时报、中国青年报、财新、财经、南方周末、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界面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优质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在中国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拥有67万余粉丝及“拯救绿孔雀”、“我为野保法修法添加项”等多个千万级别环境类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