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机构_福特汽车环保奖

获奖

6

机构介绍

自然之友注册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20多年来,自然之友在全国拥有近3万多人的会员群体,通过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法律维权以及政策倡导等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成长。截至目前,自然之友在全国分布着24个会员小组,在当地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面对中国的环境挑战,自然之友相信: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前提;公众参与的基础,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现、培育、支持更多的绿色公民和自组织的绿色行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自然之友付诸行动,直面挑战23


海洋污染公众行动倡导
01

海洋污染公众行动倡导

  • 奖项类别一等奖
  • 奖项名称传播奖
  • 奖项年份2015
  • 机构地址北京市

项目介绍

自然之友注册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20多年来,自然之友在全国拥有近3万多人的会员群体,通过环境教育、家庭节能、生态社区、法律维权以及政策倡导等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成长。截至目前,自然之友在全国分布着24个会员小组,在当地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面对中国的环境挑战,自然之友相信: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前提;公众参与的基础,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现、培育、支持更多的绿色公民和自组织的绿色行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自然之友付诸行动,直面挑战233


大气污染公众行动倡导
02

大气污染公众行动倡导

  • 奖项类别一等奖
  • 奖项名称传播奖
  • 奖项年份2015
  • 机构地址北京北京市

项目介绍

面对雾霾,作为一名普通公众该怎么办?自然之友发起的“大气污染公众行动倡导”项目以雾霾防护科普、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及培力公众参与空气治理为主要手法,让公众参与到不同层面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

项目产出的主题动画经推荐,已在北京市内所有的公交车上播放半年多,日覆盖400万人次;独家制作的首本《公众防霾手册》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吸引了很多个人和机构下载使用;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条的解读及公众意见征集,开拓了公众参与环境法治的路径。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公众倡导,唤起公众关注、探究环境问题、审视自身行为,进而引导公众把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和热情转化为有序、有效的制度化参与,从环境受害者转变为行动者


【评委评语】

面对雾霾,你我是受害者,还是行动者?

自然之友的“防霾手册” 普及知识,“我为空气做点事”动员公众参与防霾,视频传播,走向公交,联合伙伴,搭起平台,申请信息公开,完善大气立法,让更多的受害者成为行动者。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
03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

  • 奖项类别提名奖
  • 奖项名称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 
  • 奖项年份2011
  • 机构地址北京

项目介绍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从2007年开始逐年减少,这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个严峻的挑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百种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栖息地。2011年初,国家环保部1号公告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申请已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通过”。为了给拟建的小南海水电站让路,调整后的保护区面积将大幅缩小。若保护区边界作出让步,小南海水电站得以修建,必将阻断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以及圆口铜鱼等濒危物种及长江特有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和索饵洄游通道,使许多珍稀特有鱼类难以完成生活史而很快灭绝;自然保护区的调整一直处于比较“隐蔽”的状态,公示信息通常都非常简单,公众不足以从中判断保护区调整对于物种的保护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公众参与也就无从谈起。自然之友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的机构,希望可以通过该案例,探讨公众参与的途径和空间;

自然之友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的有关规定申请信息公开,并在随后继续采取行政复议、申请国务院最终裁决等法律手段实现自己的诉求;同时,充分与媒体合作,在申请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最终裁决的各个阶段,都和媒体保持紧密的联系,在行动的各个阶段都有媒体跟进报道;

在推动公众参与方面:在环保部征集意见伊始,就通过微博、博客、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将公示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让更多的公众知道这件事。并且将环保组织反对调整保护区的理由紧急发布,鼓励公众在此反对意见的基础上提交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公众的响应;在信息公开三周年之际,邀请法律界人士对此事进行讨论,寻求法律界人士的支持;同时,在两会前夕,发布致两会代表的公开信;并且有针对性地与一些关注环境问题的代表进行沟通,提起两会提案,调动两会代表的力量;

与伙伴机构分工和合作:大自然保护协会也是致力于推动长江生态保护的机构,他们在河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自然之友在法律方面比较专业,因此,两家机构根据优势有一定的工作侧重;同时,我们和多家环保组织一起,在两会期间引发宣传品,发放给两会代表,呼吁其关注长江保护。

通过自然之友的努力,动员上千公众在环保部征集意见期间向环保部提交意见,受到环保部的重视,并推动环保部将征集公众意见的时间进行延长,从1月21日延长至1月26日。通过致两会代表的公开信,呼吁两会代表关注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慎重对待保护区调整,使得两会期间,有多名代表提交了至少三份和该保护区调整相关的提案,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张抗抗;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每日经济新闻、法制日报、新民周刊、华夏时报等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

自然之友低碳家庭议题
04

自然之友低碳家庭议题

  • 奖项类别三等奖
  • 奖项名称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 
  • 奖项年份2011
  • 机构地址北京

项目介绍

为促进公众參与节能减排,并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自觉行动,自然之友组织开展了家庭低碳议题项目。该议题致力于传播低碳理念,并通过家庭、社区层面的节能减排实践,总结出可推广的“低碳家庭”样本,形成“低碳家庭”的能效标准,探索通往低碳宜居城市的路径和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2009年和2010年,自然之友在北京的多个社区开展了居民家庭用电情况调查,了解居民的能源使用习惯和各种家电的能耗情况,发动了来自各界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协助进行居家节能量测。2010年完成北京市交道口街道旗下七个社区的<居民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同时在各社区开展居家用电powermeter检测学习工作坊及社区调研成果分享会,并从中分析家庭节能减排的空间。动员160人次志愿者。

同时,自然之友联合各地会员小组(上海、南京、北京、厦门、河南)开展了居民家庭用电情况及阶梯电价政策调研,邀請各地志愿者行动參与及了解电价政策与能源政策关联性,并於年中发布居民家庭用电情况及阶梯电价政策调研报告。动员380 人次志愿者。

2011年自然之友开展地球日、环境日及夏至关灯日活动。透过节能减排环保纪录片播放、绿建筑节能减排讲座、亲子活动、与新世界中国地产携手办理低碳社区环保音乐会、与金鼎轩合作餐厅关灯一小时,并由夏至关灯大使向公众推广夏日节能行为。引起志願者参与30人次、民众參与活动1500人次。

2011年,自然之友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宜居要好房,好房要节能”活动,招募了21户节能改造试点家庭,邀请有关专家与家户合作量身打造节能改造方案。期间家户们并參加了低碳家庭节能改造学习工作坊,并到北京各地节能建筑參观访谈,下半年將進入居家能耗量測期。于年末办理成果新闻发布会,并出版居家建筑节能改造案例及办理空间展览会,将项目经历及成果进行推广。

自然之友期望透过低碳家庭项目种下更多绿色家庭的种子,并且经由居家实践做为社区及社会中的低碳试点,进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区与城市。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
05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

  • 奖项类别先锋奖
  • 奖项名称年度先锋奖
  • 奖项年份2017
  • 机构地址北京

项目介绍

【评语】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拓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研发出多样化且易参与的公众环保活动。同时,自然之友积极实践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动环境议题的关注和改善。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
06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

  • 奖项类别年度贡献奖
  • 奖项名称年度大奖
  • 奖项年份2023
  • 机构地址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B座2106

项目介绍


        自然之友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目前,全国志愿者数量累计超过30000人,月度捐赠人超过4000人。30年来,通过环境教育、生态社区、公众参与、法律行动以及政策倡导等方式,运用一系列创新工作手法和动员方法,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自然之友通过公益诉讼、参与立法与政策倡导,支持行业赋能与发展的核心行动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议题上,不断推动真实而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渠道的拓宽和保障,以及环境法治的完善。自2011年起,自然之友开展“用法律守护大自然”法律行动,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提起60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其中53起获得立案,结案28起,其中多起案件有着全国性及行业性影响力。在此期间,参与《环境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等60余项环境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修订过程,多次参与和承接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的立法任务,并深度参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共提交立法、建言、政策建议超过70件。撬动超过30亿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资金。

        自然之友绿色公民行动团队通过赋能、资助、发展及影响力支持的核心行动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污染防治议题上,搭建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平台,推动更多公众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并通过志愿的、创新的、多元的方式影响更多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推动公众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1996年开展“全国志愿者小组”项目,发起面向当地公众的一系列环境教育,扩大绿色影响力,吸纳志愿者两万多名,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几十万次,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6月展开“玲珑计划”,通过课程赋能、社群活动、导师辅导、资金及资源支持的方式,推动社群内产生或分享气候变化议题相关原创内容或优质内容超过700篇,伙伴与候公民行动覆盖20个城市及地区。

        同时,自然之友也致力于让环境议题“出圈”,持续从业务、项目、活动出发做代表性的人与事,促成优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报道,不断提升行业与社会影响力。历年来,机构重要工作见诸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绿色时报、公益时报、中国青年报、财新、财经、南方周末、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界面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优质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在中国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拥有67万余粉丝及“拯救绿孔雀”、“我为野保法修法添加项”等多个千万级别环境类热门话题。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院14号楼0901室
010-51669502-8004    010-51669502-8025
Copyright © 2006-2025 版权所有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院14号楼0901室  Powered by Minethink.
fordgreen@126.com